教学改革成效
我校是琼南少数地区唯一的一所公办农业类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多年来为琼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生产输送了大批一线人才,办学特色鲜明。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突出双师型教师培养。
1)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师德监督管理制度和教师师德档案,要求各位教师每学期撰写一篇心得体会和整改材料,同时,挖掘并大力宣传师德高尚的教师。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思想、先进教育理念、心理咨询等方面的知识讲座,让每位教师牢固树立质量生存、质量取胜、质量发展的理念。
2) 每学期开展1-2项教师基本功和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如普通话、板书、汉字录入、课件制作以及各项专业技能等多种形式的竞赛,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在继续提高教师学历达标的同时,逐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职称,我校目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6名,高级讲师16名,讲师30名。
3) 强化“双师型”教师培养,鼓励专业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到企业、基地、生产第一线进行学习锻炼,并积极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我校专业教师有124人, “双师型”达到 57.1%,由此组成实力雄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中,2名专职教师担任南圣“校村共建”示范基地的技术骨干,37人次到罗牛山、龙泉、南繁基地等企业挂职锻炼;聘各县市的55位技术人员参与课程教学和教学改革。且能独立制作课件的教师达到87.9%。有22人具有省级职业技术工种鉴定考评员资格。
4) 培养学术带头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实施名师战略。目前,学术带头人有7名,在我校重点专业中起到领头的作用。2010年谢燕华老师被评为海南省首届职业学校优秀中级教学骨干。
5)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制定培训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师资培训。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到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海南省农校、海口旅职校、海口一职中、工校等进行观摩与听课,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全国性的研讨会和培训;积极开展教师校本培训,新教师主要是教学技巧和教学经验的培训,老教师主要是电脑技能及现代教学手段应用的培训。定期召开教师教育论文和教学方法交流会,不定期邀请行业及企业人士到我校进行技术交流,此外,建立新老教师间的“师徒”关系,充分做好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
近两年,学校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录用了近10位青年教师,补充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为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学校学科梯度建设,进一步优化了师资队伍的结构。
2、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
职业技术教育必须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一大批实用型的后备技术人才,为此,我校针对职业教育以及中职生、村官班特点,创造性地提出“服务三农做精做细做强,面向社会求特求异求新”的办学理念:努力使学生在中职阶级实现人生的“美丽转身”。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学校不断深化课程改革,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教材。
鼓励教师不断改进、筛选和创新自己的教学内容,立足于岗位要求和学生实际,适当降低理论知识的难度,加强实践性教学,积极编写“够用、实用、管用”的教学讲义,尤其是对“村官班”教学内容的处理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为此教材的编写根据工作过程、模块教学、案例教学来编写。
目前我校教师编写的校本教材达56本,其中两位教师主编的《芒果栽培技术》、《荔枝栽培技术》及《豆类栽培技术》曾获得海南职成教学会2009年度中职自编教材评比“二等奖”。
3、加强专业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我校从社会人才市场需求、就业情况调研入手,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立足为社会为学生服务,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适应自己学校的专业建设思路—面向市场需求、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学生技能。特别是近三年来,根据农村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我校经过认真调研,充分论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如“果蔬花卉生产技术”、“畜牧兽医”、“现代农艺技术”和“园林”等专业,同时增设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专业,如“烹饪”专业,我校与海南省烹饪协会合作办学,迎合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传承海南黎苗饮食文化、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南药资源,同时我校以五指山“农商旅”一体化实训基地为依托,把烹饪专业融入基地中的养生休闲体验区。
4、发挥师资优势,开展各类培训。
我校积极协助周边市县相关部门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及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工作。我校长期以来扎根山区,对我省中南部黎、苗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情况比较熟悉,是我省农村建设、农业发展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现有畜牧、兽医类专业的教师25名,师资力量雄厚。近年来,我校先后配合五指山、保亭、乐东、白沙、琼中等周边少数民族市县的组织部、扶贫办、农业局、畜牧局、就业局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实用技术以及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工作,累计培训6091余人次。
5、加强教科研活动,促进成果转化。
我校专门成立了由六名硕士研究生组成的教科研队伍,针对产业发展、工学结合、教学活动等进行系统的研究,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2010年,李芳伟校长等主持的“农业中职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职业品质养成教育研究”获全国德育科研题三等奖,并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了《把德育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论文,为下一步研究中职学生如何成为有责任感和谋生能力奠定基础。2011年,我校教师发表论文13篇均获得省级奖励。如李芳伟的《浅析中职生的压力与责任》获得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高中教育委员会教研论文评选一等奖。王艳琼、谢燕华等老师参加自编教材评比荣获省级优秀教材奖。
同时我校成立测土配方工作站,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的实验示范基地,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施肥,成效突出,得到了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内外专家的好评。比如:我校分别在保亭县什玲镇什猿村选取了2亩茄子、五指山冲山镇红雅村1.4亩地为测土配方的试验地,进行测土配方施肥,试验分为测土施肥和农民习惯施肥两个处理,结果发现经过测土配方施肥的试验地长势、果实大小等方面比习惯施肥的试验地要好。另外,我校以五指山 “农商旅”一体化实训基地中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实验基地,进行诸如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灌溉、名特优品种引种、高山农业等的研究。
6、创新教学形式,注重技能培养。
我校把课堂设在离农民最近的地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方面也取得一定成就。如在种植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陵水黎族自治县本号镇中央村的无籽西瓜的喜获丰收,该村学生在我校教师的技术指导下,运用科学的种植方法,使亩产量大幅度提高,由原来的1100公斤增加到3150公斤;在五指山市水满乡开设校外教学点,在教师的指导下于2008冬季第一次试种辣椒,初尝了丰收的喜悦。此类案例举不胜举。
我校教师克服了教学地点远、教学时间长等艰苦的条件,以生产实际需要为依据,不惜时机不断收集村民在生产中积累起来的经验,进行理论的提升和信息图片的有效采集,并及时运用到生产实践和教学中,如收集大量的槟榔黄化病防治的“土”经验并做了相关论证后变成了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成立“通农科技110”,随时解决村官学生提出的问题,如通过电话传授陵水教学点学生提出的甜瓜嫁接育苗的技术、保亭教学点学生提出的朝天椒育苗的技术及龙眼的控梢与落果问题、五指山教学点学生提出的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等等,使学生获利的同时也提高了我校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依托南圣基地开展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各小组负责各自的实践项目,全程跟踪实践项目的学习和管理,使他们学习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等,以提高他们的农业科技水平,并带动全村学习新的农业技术,努力使适龄主要劳动力普遍掌握常用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此同时,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力争形成产业链等。
我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学科知识与专业技能”竞赛,以技能竞赛促进学生专业学习。
6、主要成果:
(1)2009年,学校被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授予“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2)2010年校长李芳伟同志被海南省人民政府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11年被评为“海南省优秀党员”“教育工委优秀党员”。
(3)2009年陈晓明老师获得海南省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和海南省优秀教师,2011年又被国家选派到德国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德国国际合作机构联合举办的2011/2012年度“建立与中国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能力”项目教学法/方法论专业的培训,并把德国先进的教学理念通过校本培训大力推广到实际教学中。
(4)2009年学校获准设立“海南省第七十五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
(5)2010年谢燕华老师被评为海南省首届职业学校优秀中级教学骨干。
(6)2011年我校教师发表论文13篇均获得省级奖励。如李芳伟《浅析中职生的压力与责任》获得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高中教育委员会教研论文评选一等奖;由李芳伟等主持的“农业中职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职业品质养成教育研究”获全国德育科研题三等奖等。
(7)2011年,我校张燕文同学获得全国中职技能大赛项目“种子质量检测”三等奖,指导教师谢燕华同时获得优秀指导奖。
(8)2012年我校南圣“农商旅一体化基地”被省委宣传部评定为“海南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创新基地”。